(22)试分析“一万小时理论”和“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”所存在的问题

2023-01-18 04:57:48     来源 : 哔哩哔哩

这篇不讲崩三。一是今天有事,剧情过的不多。二是记录一些引发我再次思考的问题。

标题起着是稍微有点正式的。但是也别指望着我跟写论文一样那么严谨,那么要求格式。想到哪说哪,就这样了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今天刷个手机,刷到了3、4年前被批判死了的“一万小时理论”。这玩意竟然还活跃着。于是我就想着对于这个理论重新进行思考,看看我以前对这个理论的观点,是否需要改变。又因为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存在失真性,也不想忍受着比较慢的速度去查知网了(电脑速度比较慢)。偷偷懒,直接在百度百科上查了。

震惊我阿贝多一整年。

您猜我发现了什么?嘿,所有领域,所有学科。干的漂亮。这事你干的是真漂亮。我****。

有兴趣可以自己在百度百科上查,我懒得放整个全文了。

我又上了上知网看了看,在收录的论文中,国内没有研究该理论的论文。至于说国外论文网站,那不是我这个年龄能接触到的。

出于好奇,我又查了查“21天养成一个习惯”。

这这这这这…我突然有了种不好的预感。

知网上仍然没有对这方面的研究。或许也是我没找到。罢了,也不说了。学历和见识是最容易攻击别人的了。所以懂的都懂。仍然是“主观臆断”。

我不是很懂行为心理学,但是我的老师应该是懂的,在这周四我会去他那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,所以说在这里的观点实际上代表我的主观臆断。

在百度百科的描述中,对于这两种观点的描述都有一种绝对性。这也是我感到不妙的一个原因。

一条一条说我为什么对这两个观点并不认同。

“一万小时理论”过于绝对,过于宽泛。理论他一定是“有限制的”可复制性。这里并不是说他没有限制,只是他的限制对于正儿八经的理论显得过于微不足道。再加上一万小时理论最后的目的,也就是经历过一万小时之后,到底能达到怎样的一个状态。在这里的状态并不是一个固定值。更多的是一种偏向主观意义上的感觉,亦或者是周围环境给予这个人的正向反馈。那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漏洞了。百度百科所给的解释是至臻完美,至臻完美这个词本身也是属于主观意义上的评价,所以并没有任何将其带入到理论当中的价值。

再加上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目前人类的基数,并不能保证该理论适用于全部个体。又因为人类目前的基数,所以不排除有智商超群的人的可能性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“怎么做”才可以将这么一小时计算在“一万小时理论”中。说白了就是学习效率的高低对于其最后结果是否有影响。再者说来学习效率的高低也是一个偏主观影响下的“感受”,并不能作为一个固定变量而存在。亦或者说,针对不同年龄段、不同智力水平的差异,学习效率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。

最最重要的一点是,目前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在同一时间段不控制大部分变量的,能完美证明该理论的实验。也就意味着,该理论在实际生活当中没有任何可参考价值。

第二条,21天效应。

跟我上面所列举的条件大致相似。所以并不需要过度的展开说明。在此仅表述最后思考结果。

1.在目前已知领域内,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表明人的想法是完全“可被观测”的,并且是完全不可被隐藏的。

2.假设“21天效应”成立,那么有21天效应所形成的习惯会保持多长时间在这里并无定论。由此可反推21天效应没有对经历过21天效应之后的实验个体进行任何观测,又或者说观测之后结论并没有公之于众。

3.如何可记为“一天”在这里过于模糊,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及实施。

4.目前没有任何已知实验证明该理论成立。

5.“21天”和“一万小时”的数字具有特殊性,对于研究者是否偷懒,将某些实验数据修改成大众熟悉的数字。以至于二者理论有待进一步考究。

6.…好像就这了。

目前我对这两种观点持反对态度,可能这两种观点中,唯一正确的地方就是改变观点或形成观点需要时间。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,某一个固定时间在我看来并不能成为一个普性理论。

想来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两个理论的时候是在我初一,那时候接触到这个理论是因为《刻意练习》中提到过这两个理论,书中对这两个理论多有微词,那我便也人云亦云了。当我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两个理论,尝试用我自己的知识去批判或者说了解这两个理论的时候,我才发现这两个理论有多么荒谬。哈哈。

应该今天会更崩三,尽量吧。毕竟很多舰怅口中的崩坏三的悲剧我感觉还是很好的,仅仅从一些只言片语中,我就能感受出来这些悲剧中所蕴含的力量。不过今天刚好原神海灯节更新。哈哈

拜拜

标签: 刻意练习 学习效率 百度百科 干的漂亮 第一次接触 微不足道 正儿八经 只言片语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